0533-3819899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0533-3819899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2015年电气行业十大猜想

    2015-12-17 09:16:00

    文章来源:未知

    作  者:admin

2014年毫无疑问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政府锐意改革,剑指反腐,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经济发展进入微增长;

这一年,电气行业也“蛮拼”的,行业正在逐渐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高效管理及生产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一年,行业产销增速逐季减缓,但经营形势基本稳定,绝大多数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趋于理性,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致力于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大踏步走出国门,实现“中国装备 装备全球”的梦想。

破茧,新生。对于电气行业而言,2015年注定是外部改革,内部整合不断交织、加剧的一年。在新年伊始,《电气中国》杂志和您一起畅想2015……


猜想一:行业发展步入稳定增长

从2014年电气行业整体运营态势而言,行业产销增速逐季减缓,但经营形势基本稳定,绝大多数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趋于理性,后期有加快的迹象;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进出口贸易自二季度起逐渐趋好。不过,行业仍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以及产品同质化导致的企业间竞争加剧,由此造成的产品销售价格走低和应收货款回收难度加大。

有消息指出,2015年国家电网的电网投资将达4202亿元,同比增幅达24%,投资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在智能电网方面,国家电网2015年内将建成50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安装智能电表6060万只,实现3.16亿户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国家电网还将建成投运厦门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完成36套地调系统改造升级;加快“三线一环”高速公路城际互联快充网络建设。

与此同时,配电网建设在2015年也将迎来新高潮。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将完成30个重点城市市区、30个非重点城市核心区配电网建设改造,重点城市市区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超过50%。用两年时间完成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年内解决505万户“低电压”和21个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完成4.5万户18.8万无电人口通电任务,全面实现大电网范围内“户户通电”。

 2015年,在投资总量增加的格局下,值得关注新一轮电改将带来配售电侧的市场化放开以及“一丝一带”基础国家战略海外投资计划将加速电力高端装备的出口。尽管由于国际国内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增加了未来发展趋势估计的难度,但电气行业的形势将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一致,如果没有大的变故和政策调整,电工行业经济应基本呈平稳运行、中速发展态势。

电气视点:

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场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已经成为困扰电气行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言以蔽之

面对当前严峻的挑战,企业普遍都在强化管理和营销,做出浅层次的反应;还有些企业开始从研发、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争取主动;更有少数企业从发展战略上作思考,在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层面进行探索和调整。我们相信,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之下,我国机械工业一定会负重前行,实现由大变强的夙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 蔡惟慈


猜想二:“一带一路”利好电气设备企业海外布局

2015年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关键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轴心的“一带一路”正在构建中国发展和外交战略的新思路,也将为电力设备企业“走出去”提供众多机遇。

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走访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时表示,目前我国电力设备产能过剩,但技术先进,要以电力为龙头,寻找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道路。以发电设备行业为例,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产能过剩严重,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则更加突出。

作为化解产能过剩和工业能力持续发展提供出路的首要战略之一,“一带一路”旨在依托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对沿线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其中,电力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必将大幅度推动相关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电力设备出口,为企业带来强劲增长。

当前,国内企业已拥有长期大规模的电网建设经验,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且极具性价比优势。电气设备可以整套设备的形式随着基建“出海”,国内的输变电龙头企业多数也已有产品出口甚至海外电网工程总包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构成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后,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入巨资启动和国外互联的电网项目。随着上述战略的实施,相关设备企业的海外业务将提升明显。

电气视点:

近年来,我国在大型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建设严重滞后,国内电气设备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性价比优势,这将为电气设备“出海”提供较大机遇和市场空间。

需要警示的是,进入海外市场的国内电气设备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不乏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对于海外投资及运营经验有限的国内设备制造企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要在技术、研发、产品、管理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技高一筹”,更须谨慎控制好各国因政策、法律、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运营风险。

一言以蔽之

发展至今天,电力装备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有比较优势、相当规模以及技术竞争力的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电力建设的重点正在由增加容量,满足电力供应向电力结构调整以及促进技术进步转变,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将是今后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猜想三:能源监管“新常态”

 2014年,国家能源局创新监管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闭环监管与协同监管为手段组织了包括“简政放权”、“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安全”、“项目许可”、“电力交易秩序”等在内20项重点专项监管。继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案,及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核电司原司长郝卫平等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后,能源局内部也开始对项目审批权力过于集中,批项目、批资金存在不规范和不公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职能转变上,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梳理、取消或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精力谋全局、管长远、抓大事。未来,对于煤炭、电力、油气、核电、新能源、科技等能源领域重大项目、重大资金审批,国家能源局将定期召开审批听证会,从而确保行政权力依法依规运行。新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也于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梳理权力清单,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风险防控制度,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等。

在企业层面,监管也或无处不在。国家能源局曾于去年先后通报了大唐、国电、冀中能源下属企业违规排放,环保数据作假骗取补贴;江苏省内有龙源、华电等企业风电项目存在未批先建、江苏政府不同部门对项目备案的要求不一等问题。此外,国家电网公司也在去年对其电气设备供应商质量监管出重拳,对招投标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予以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大对供货质量问题、资质造假、违规转包分包等违法、违约及不诚信行为的处理力度。

鼓励公平的市场竞争,形成公平、合理、有秩序的能源市场秩序是电力监管的关键要义。与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围绕能源领域的监管体制与框架在2015年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电气视点:

建立有效的能源监管体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有效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维护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不仅需要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准入原则,加强价格管制,防止市场垄断,鼓励公平竞争,更需加强对涉及安全、环保、健康、节能减排、普遍服务、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社会监督机制。

一言以蔽之

能源监管设计需要对现阶段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与监管关系进行思考,需要考虑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的内涵与深度广度应逐步推进。历史上看,能源监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来说,需要强调的是,承认能源监管是渐进的发展过程,但应当是一个主动的渐进过程,超前的监管意识可以防患于未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


猜想四:沿海核电风声起 内陆核电“静悄悄”

尽管自2014年初开始,国内政府高层就频频释放核电重启的信号,但我国核电建设并未就此拉开建设序幕。新项目开工的从严控制不仅从侧面印证了核电发展“安全第一”的前提,更让业界对于2015年国内核电项目的建设充满期待。

根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目标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要完成上述目标,除了目前建成和在建的48个核电项目装机4886万千瓦以外,我国距离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5800万千瓦还有近1000万千瓦的缺口。而考虑到一般核电建设周期为5~6年,2015年将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一年。

据悉,目前我国已将沿海核电工程列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包,并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计划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而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我国也明确表示“‘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倘若相关内陆核电在“十三五”阶段有望启动,那么与此相关的项目选址、评审论证等前期工作也或将2015年逐步展开。

当然,我国核电发展的关键问题绝不仅仅是审批与否的问题,在多条技术路线并存的背后,核电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也正在逐渐显现。2014年,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挂牌交易,核电龙头中国核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的上市计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与此同时,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也没落后,和惟一拥有核电牌照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电投”)也开始加速酝酿重组计划。

一旦上述重组完成,后者将与中广核及中核集团一起形成三强争霸核电天下的格局,而中核集团一直公开提倡的核电管理体制“大一统”时代将难以实现。

电气视点

截至2014年底中国核电累计装机量为2030万千瓦,在整个电力装机系统中占比仅为1.06%,低于全球大部分有核国家。加之核电具有比煤电低的发电成本,对治理雾霾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是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预计未来在我国将获得大力发展。未来,核电有望成为复制高铁产业,大步实现“走出去”的重大产业之一,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建设项目的落地,国产核电设备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一言以蔽之

核电建设必须要严格按标准,严格工程、设备、器材管理,确保质量,投运后严格安全运行管理和监督。要害是切实确保安全,把安全摆在第一位,但不应该把核电的安全绝对化,凡事一绝对化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原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 周小谦


猜想五:“电改”再上路 行业迎新机

2014年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中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近两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声表示,我国今年起在深圳市试点实施新电价机制,发展改革委已批复深圳市首个监管周期电网输配电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

这意味着我国现行电网企业获取购售电价差的盈利模式将改变,输配电价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电力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有消息指出,目前新电改方案已报送国务院审核,并于今年初出台。据悉,新电改方案将实现网售分开,明确电网企业的公共服务属性,重点是“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即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售电业务放开、增量配电业务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供电计划放开,交易平台独立,加强规划。

倘若按照上述改革方案,在新电改模式下,发电企业可以直接与下游用电企业进行电力交易,而电网系统仅针对所提供的输电、配电服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服务费用,从而打破电网对上下游价格的垄断,部分实现供电价格市场化。

对于电气行业而言,一方面,包括火电、水电、新能源等发电企业将在收入端明显受益,增加营业利润,而相关输配电企业也有可能受益于后续电网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电力交易体系也将催生业内进行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孕育新的投资机会。

电气视点: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价市场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一部分企业,改革带来阵痛;对另一部分企业,改革则意味着机会。多家证券公司的电力分析师认为,即将展开的新一轮电改将给一些从事输配电业务的相关公司带来机会,一旦售电侧放开,它们最有可能成立新公司进入售电领域。

一言以蔽之

本轮电改的关键不在于电力企业的拆分重组和盈利模式的改变,而在于新型电力治理体系管理框架的顶层设计,其中政府能否在改革的政策激励和法制环境设计上有所作为至关重要。电改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模式,应立足于中国电力体制的历史、现状,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电改方案。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 曾鸣


猜想六:去弱扶强 光伏巨头引领行业“质变”

从“双反”不休到技术路线争议不断,从国家能源局重拳出击光伏“路条”交易到出台一系列光伏农业、分布式能源利好政策,2014年国内光伏产业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2014年的最后一天,工信部出台支持光伏发展的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意见》指出,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现状,以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总体目标,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前五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前十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形成多家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先实力的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

在此基础上,该《意见》还鼓励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骨干光伏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对运营状况欠佳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去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回暖迹象明显,龙头企业初步显现,包括形成全产业链的保利协鑫、海润光伏、顺风光电、英利能源、汉能光伏以及天合光能等企业,都极有可能成为光伏产业寡头企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是国内光伏稳定、良性发展的整体业态。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辅以政策引导,国内的光伏产业越来越理性,并正在逐渐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蜕变。

电气视点:

兼并重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产业链内的每个企业都打造成为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并通过协同制造,形成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技术水平高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制造企业群,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优质光伏制造品牌。

一言以蔽之

在新一轮光伏企业竞争中,企业会面临资金需求大、利润萎缩的双重压力,一些中小型的电池和组件企业将是重组并购的重点。在资金实力较强和市场占有率较多的龙头企业的冲击之下,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将出现急速下滑,在竞争中倒闭或者被并购是必然结局。

——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玉文


猜想七:“智能制造”引领工业高端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个国家均在积极谋划部署,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布局,其中智能制造作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或将进一步重组整个制造业的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融合发展呈现新趋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的持续演进,推动着制造业的智能化。2014年1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2015年我国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研究论证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2014年,德国“工业4.0”概念风靡全球。去年,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德双方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据悉,作为中国版工业4.0战略的重要抓手,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也将在今年出台,目前前瞻性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用,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苗圩表示,未来将选择钢铁、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加快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发展,同时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区)试点建设,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

电气视点:

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新常态倒逼工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选项。作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浪潮”,我国一直推行的两化深度融合与德国践行的“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2015年,制造业智能化、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及解决方案延伸。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 

“工业4.0”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但这一概念内涵并非某个国家的专属。“工业4.0”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或单纯的人工智能开发,而是要依靠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

——全球智造资源平台创始人 曾玉波


猜想八:新能源进入“配额”后时代

根据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858万千瓦,全国风电上网电量10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全国风电弃风限电形势有所好转,风电弃风电量86亿千瓦时,同比减少28.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7.5%,同比下降3.36个百分点。

不过,尽管弃风电量和弃风率出现下降,但在我国弃风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善,核心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项目整体规划从国家到省级地方依然不够详细。当然,在弃风限电背后,由于涉及大规模并网发电的稳定因素,也难免存在电网公司不作为的情况。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国家能源局起草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试行)》已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讨论并原则通过,现正在征求各方建议,方案再次修订后将上报国务院审定。这也意味着讨论多年的新能源配额制或将在2015年正式出台,对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新能源行业而言,这无疑将是一次重大利好。

所谓新能源配额制,是指各省(区、市)均须达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指标,在电源中强制规定必须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如果达不到既定目标,基层政府和电网企业都将被问责。此政策一旦出台,相当于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生产和消纳得到了国家承诺的年度最低消费保证。

目前国际上已有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丹麦、日本、德国等18个国家和美国部分州实施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而根据我国能源部门的整体设计思路,纳入配额管理的范围的主要是并网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存量装机的改善程度看,配额制最利好风电;从新增装机的拉动作用看,配额制最利好分布式光伏。

电气视点:

配额制出台后,电网企业会要求可再生能源多发电,以完成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指标压顶后,地方政府审批和建设新能源项目的积极性也将迅速加强,这将释放新能源的投资热情,引发中国第二轮新能源投资热潮。但项目业主与电网都应吸取第一轮投资热潮中过度投资带来的教训。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警惕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指标而弄虚作假的情况再次出现。

一言以蔽之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法律体系表面上是否完备,而在于政策措施是否到位和监管的力度。既要有“胡罗卜”激励满足配额的企业或用户,更要有“大棒”惩罚那些不达标的企业或用户,不能让奉公守法户吃亏,不让“老赖”钻法律空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翟永平


猜想九:行业兼并重组热潮再起

近10年来,我国电气行业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也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幅达到30%的年份屡见不鲜,有的年份甚至达到40%以上。在推动行业规模、体量快速发展膨胀的同时,也造成了全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某些分行业的产能,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的近1倍。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致使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产业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水平。

理性的兼并重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实现更快发展,在电气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这样的方式。自去年以来,兼并重组的案例在发电设备行业、光伏制造业、输配电设备行业屡屡发生,无论是国外品牌的相互并购还是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还是中国企业收购外资品牌,以上市公司、大型集团为主的龙头企业兼并整合相关中小企业正在成为行业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之一。2015年,预计业内企业间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企业间兼并重组将不断加快。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No.4》预计,全球新能源工业产能过剩,新能源工业将加速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加剧。2015年前至少有200家新能源企业将面临破产或被兼并,其中绝大多数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

电气视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并重组对于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电力设备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深度洗牌促使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端产品发展,推动行业企业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提高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转变。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一言以蔽之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生存发展都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恶性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的一系列经营困难和风险,这就促使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发展。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种衍民


猜想十:充电桩建设商业模式破冰在即

2015年,充电桩行业发展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逐渐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继国内首个高速公路跨城际快充网络——京沪高速公路快充网络的全线贯通后,北京也于今年开展“路灯+充电桩”改造试点,通过路灯节能改造后节电容量支持电动汽车充电。

除了利用固有“存量”加速充电桩建设之外,多个新能源汽车大省也采取创新性的发展措施来加大充电桩设施的建设力度。《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将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预计总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充电设备投资120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7.48万辆,比上年增长3.2倍,其中普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比超过60%。不过,在产销两旺的情况下,一直以来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存在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支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接口标准的不统一等问题,充电桩在国内的建设颇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意味。

此前有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此前已建成的400余座充电站几乎没有盈利,处于全线亏损状态。其中该公司在深圳建成运营的7座充电站,每年亏损额高达1300万元。

不过,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全面退出城市充电设施建设领域,更多的社会资本开始参与充电桩建设,并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例如,通过提供充电服务来收取服务费、周围配套餐饮娱乐设施;又比如通过推广无线充电模式解决充电桩建设用地的问题;特立独行的特斯拉甚至通过免费的方式征服了更多粉丝。

电气视点:

除了补贴,更为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应该是政府和经营者本身创新商业模式,这才是真正实现充电桩产业大发展的正途。政府部门、电网公司、电动汽车生产商、电力部门、充电设备提供商等都要在这一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充电桩商业模式。

一言以蔽之

汽车技术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与能源革命交集,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平台。尽管这个平台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又给众多行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吸引众多的创业者、创新者和企业家甘愿冒险一搏。政府很难预测哪些创新、哪些企业能最终胜出,应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探索,使成功者脱颖而出。特斯拉和谷歌很好地证明了新进入者会带来新思维,会引进跨界,因此,加大试错风险,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